2003.11.16 中國時報
文/顏艾玨
陽光由驕縱轉為含蓄,臉龐不知何時悄悄爬上了暗沈的斑點,搶救肌膚的「美白大作戰」一觸即發;而除了防曬、塗抹、口服療程外,近來坊間還出現了號稱可美白的針劑,搶搭上今秋美白列車。
善用美白成分 讓妳白回來
美白對東方女性而言,永遠是個感興趣、願投資的議題,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吳英俊指出,麴酸、杜鵑花酸、維他命A酸類及其衍生物、左旋維他命C、熊果素等都是目前相當流行的美白產品,具有阻斷黑色素麥拉寧的合成之作用。
果酸和水楊酸則同樣以去角質為主,也可以使皮膚白皙。吳英俊表示,不管是雷射或化學換膚,都是使角質層及表皮厚度變薄,斑點便應聲而落,但是要小心的是,此時應做好全面防曬,否則黑色素細胞極可能反彈,美白不成反變黑臉。
國泰醫院皮膚科醫師游鴻儒則強調,單一的治療如維他命C導入、果酸換膚等其實還不夠,歐美目前流行療程後搭配五至十分鐘的偏光療法,以提升該部位細胞對產品的吸收率與利用價值。所謂「偏光」(Polarized Light)是利用特殊過濾器及反射鏡,讓原本散射的光線變成平行光束,達到穿透皮膚深層的效果。適用青春痘、細皺紋、毛孔粗大、皮膚色澤不均、雷射後傷口等治療。
美白針?無正式醫學文獻
除了脈衝光、維他命C導入等美容療程,最近還出現一種由注射方式達到全身美白的療法,分為點滴及每日一小針兩種形式,蘇惠珍醫師指出,對於要求「立即見效」的人來說,注射有迅速且均勻補充之效。
另一位皮膚科醫師翁若蜜則指出,最常用的美白針劑是高單位的維他命C、E、B、SOD、銀杏萃取物等,及俗稱「斷血炎」的凝血藥物Transamine,適合剛做完雷射、脈衝光術後保養,或淡化黑眼圈。 但「美白針」的使用,目前在皮膚科醫學界持質疑態度。國泰皮膚科醫師游鴻儒認為,理論上打維他命 C 及斷血炎,確有助於皮膚變白或淡化斑點,但前者可由食物中攝取,後者是止血劑,多用易發生心臟血管硬化之疑慮。
游鴻儒表示,雖然這些針劑全是合法,但國際間目前並無正式醫學文獻可支持美白的訴求,這種類似利用藥物「副作用」來美白的作法,不少皮膚科醫師仍持保留態度。
防曬 美白第一道防線
吳英俊醫師則表示,想要美白,就該回到基本面,徹底做好防曬,正常皮膚使用SPF8﹣10即可,每兩小時再補充,臉或手臂常日曬部位應使用SPF15以上防曬品,早上10點到下午2點不宜外出。
有黑斑者應選用含UVA長波紫外線隔離劑的防曬品(日系使用PA指數 ++﹣+++,歐美系使用UVA《PPF》10以上)。
物理性防曬乳液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鈦(Titanium Dioxide)、氧化鋅(Zin Oxide ),可阻隔紫外線A、B及可見光,常被推薦給兒童、青少年、或皮膚容易過敏者使用。
游鴻儒醫師補充,全方位的防曬包括嘴巴、脖子、耳朵、腳趾頭,一個月至少該用掉一支,一年四季都該塗抹,一年用一支如同沒搽。做完果酸換膚、維他命C導入或雷射磨皮後也都要搽防曬係數高的產品,不能輕忽。